栏目

行业动态

融·创——前瞻未来——第一届BIM技术高峰论坛演讲精选

2019-11-04

我国BIM研究应用进展与发展展望

      “十一五”以来,BIM理念在建筑业逐步深入人心,BIM的重要性和意义在行业已得到共识,被作为支撑行业产业升级的核心技术重点发展。通过不断研发、试点示范应用和推广,我国BIM发展至今,应用环境已初步成熟,BIM普及应用条件已经具备。但是,我国BIM应用发展不均衡,总体水平上还有待提高,特别是还未掌握核心基础软件技术。

      我国BIM技术应用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关键技术专项研究持续深入,二是行业技术政策不断推进,三是国家BIM标准正在编制完善,四是设计领域应用BIM推动协同设计发展,五是施工领域正在从技术应用到综合应用深入,六是“云+网+端”的应用模式正在逐步形成,七是“智慧工地”迅猛增长。

      探索中前进

      在设计领域,应用BIM推动协同设计发展。串行的“抛过墙式”设计容易带来“错漏碰缺”、效率低下等弊端,部分设计企业信息化应用处于“集成应用与协同设计管理”的初步协同阶段。个别设计企业处于“基于BIM的集成与协同”高级协同阶段。目前应用较多的BIM协同是专业协同、空间协调,以避免模型数据的重复录入。

      在施工领域,BIM应用正在逐步深入,“云+网+端”的应用模式正在逐步形成。在过去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施工BIM应用还是以单项任务为主要应用方式。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BIM逐渐成为解决包括成本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等项目管理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其应用重心也从单点技术应用向项目管理应用方向逐步过渡。随着物联网、移动互联网通信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云存储和移动设备的应用,满足了工程现场数据和信息的实时采集、高效分析、及时发布和随时获取等需求,进而形成了“云+网+端”的应用模式。这种基于网络的多方协同应用方式与BIM集成应用,形成优势互补,为实现工地现场不同参与者之间的协同与共享,以及对现场管理过程监控都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建筑行业顺应“智慧社会”发展潮流,将BIM和“大、智、物、移、云”等信息技术与施工现场生产、管理深度结合,有效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水平,营造出新型的建造环境,称之为“智慧工地”,已展现出爆发性增长的态势。目前智慧工地仍然处于起步和初期发展阶段,还有长足的成长空间。

      未来发展重点

      当今世界处于以信息化全面引领创新、以信息化为基础重构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新阶段,正迎来新一轮信息革命浪潮。高质量发展是2017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的新表述,表明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升品质、节能环保是中国建造未来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新一轮信息革命带来产业技术路线革命性变化和商业模式突破性创新,使社会生产呈现出生产方式智能化、产业形态数字化、产业组织平台化的新特征。以节能环保为核心的绿色建造改变传统的建造方式,以信息化融合工业化形成数字建造逐渐提升到智慧建造是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

      建筑业未来发展的重点是绿色化、工业化、智慧化。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软件定义、数据驱动的时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智慧建造,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与工程建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与集成,尽可能解放人力,从体力替代逐步发展到脑力增强,提高工程建造的生产力和效率,提升人的创造力和科学决策能力。

      BIM在建设全过程中应用的初步探索——幸福林带项目实践

      西安市幸福林带项目,长6公里、宽140米,规划面积17.63平方公里,是全球最大的地下空间综合体,全国最大的城市林带景观建设项目,西北地区首个PPP+EPC模式合作项目的典范工程,包含地铁工程、市政道路、风景园林、综合管廊、地下空间开发、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多种业态的城市基础设施综合改造项目,项目总投资约200亿元。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在幸福林带项目的定位和落地过程中,利用“两全一站式”商业模式,形成集“四位一体”城市建设、“四性融合”设计思想和“四个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新理念,科学系统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幸福林带”和“如何建设幸福林带”的问题。

      幸福林带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全过程工程咨询试点项目,采取以设计为主导、策划先行的咨询服务模式。按照集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市建筑设计、城市基础设施设计“四位一体”的城市建设理念,将幸福林带策划为既充分体现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又担负起作为“丝路起点、幸福地标”的时代使命,形成以突出林带“绿色”主题为基础、打造区域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为纽带、融合先进城市规划建设理念为依托、满足城市居民需求和完善区域产业形态为根本的综合设计方案,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充足的依据。

      针对项目融资与建设模式,在“两全一站”商业模式指导下,提出了集策划、投资、设计、建造、运营“五位一体”的全产业链融合模式,创新性地提出采用PPP+EPC模式实施。既解决了投融资及运营问题,又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工程总承包商技术及管理优势,保证项目工期及质量,降低投资风险。

      BIM技术促进“两全一站式”模式的发展。以“业主需求和利益”为基础,以“管理与技术有机融合”为核心,以“搭建平台聚集资源”为保障,以“利用信息化工具”为手段,推动全产业链资源整合。

      BIM技术助力城市新理念的提升。从BIM到CIM的技术发展升级,带动并促进了城市发展新理念,其中“四位一体”是协同的关键,“四性融合”是协同的重点,“四个促进”是协同的结果。

      BIM技术改进产学研用的新流程。产学研用的新流程是数字化的,科研成果是数字化的,技术本身是数字化的。通过关键的“用”,承上启下的“用”、纽带的“用”,对前端产学研有深刻了解,又对末端深切关注地“用”,有效实现了产、学、研、“用”的科学体系。

      幸福林带项目的BIM技术全过程应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统筹策划与分阶段进行BIM应用。在初步设计阶段,通过BIM技术整体优化了项目设计标高,仅此一项即实现节约土方约50万立方米,节约造价约5000余万元。二是以“时效性”和“专人专事”为原则,建立设计与施工应用融合的技术标准体系。三是以BIM技术为数据基础,实现运营维护数据信息化,将使用过程中的数据全部数字化、结构化,方便数据的价值挖掘,为本项目及后续项目提供宝贵的数据仓库,提升管理决策能力。

      项目建立了树状BIM实施体系,通过完善的BIM组织架构和BIM总体应用流程,从“正向设计,逆向控制”出发,以BIM技术作为手段,以BIM云平台为工具,在设计阶段,引入施工优化,融合施工需求,通过创建各阶段可建造性施工模型,逆向约束设计技术方案选择和技术细节,实现层级费用控制和工期控制等多维目标,使设计、施工深度融合。

      BIM技术在幸福林带项目中“两全一站式”商业模式的探索实践过程,是生产组织模式、商业管理模式的变革,是我国在民用建筑行业推进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缩影,有利于国家近来推广的建筑师负责制更好地落地,对建筑业的改革与转型升级具有很好的社会实践价值。

基于BIM的数字建造实践

      当前,BIM技术应用在我国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但依然存在很多不同的声音。我认为,BIM技术的功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出它应该具备的水平。BIM不能只是局限于模型,要基于模型来挖掘数据核心支撑各种信息,同时要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等多种方式相融合,才会发挥更好的作用。下面我与大家一起分享中建八局在推进BIM技术及基于BIB的数字建造实践和策略。

      第一,将企业的战略引导和个人的积极参与结合起来。从企业层面来看,首先成立BIM工作的领导小组,通过科技系统、生产系统、商法系统等全面推进。在这个基础上组建的具体的工作机构,分为工作站、工作室、工作组3个层级。同时制定企业的BIM工作标准,并与国家行业标准编制同步。个人层面,培育一批BIM发烧友,鼓励他们运用、推进这项工作。在重点、难点工程中,自觉将BIM作为工具去解决问题。然后将BIM与信息技术融合,多角度地拓展BIM技术的应用面。

      第二,将重点项目的引领和一般的项目的跟进结合起来。中建八局得益于社会提供的条件,所承建的工程都具有体量大、难度高等特点。比如说天津周大福项目、吉林北山滑雪场项目、重庆来福士广场。这些项目的应用,在解决好项目技术及管理难题的同时,也带动了单位其它项目的BIM技术应用。

      第三,广泛地参与各类比赛,以赛促用。2014年开始,中建八局每年组织一次BIM竞赛,通过选拔,将好的作品推荐到国内外各项BIM技术大赛竞技,多年来,我们不仅获得了AEC全球BIM卓越大赛施工类大奖,还获得了中勘协、中建协、中安协等一系列BIM竞赛的第一名,既把年轻工程技术人员争强好胜的信心带动起来,也将这种成果和日常工作及施工现场的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第四,科技立项开道,促进BIM落地生根。围绕着实际应用,开发自己的管理平台、施工工艺平台、快速建模平台、工程量算量平台以及基于BIM的工程质量的验收系统等研究开发工作,解决好现有BIM技术软件实际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将实际应用与现有国内外BIM软件功能较好地结合起来。

      第五,多方融合,探索智慧或数字建造。建立智慧图纸系统,把相关的图纸通过和标准的融合、现场的融合,操作工人可以直接通过模型来进行现场施工,这项工作实际上大大提高了工人和管理人员的沟通,对图纸的理解,对标准规范的理解,进而达到对设计、顾问、业主关于建筑功能、建造理念的理解,为工程的数字建造工作奠定了基础。

      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智能建筑、智慧建筑、智慧社区等成为社会追求与需要的成果,而所有这些成果要通过智能建造、智慧建造的方式去实现。作为实现的手段,数字建造是基础。数字建造的基础打得越牢固,过程走得越顺利,最终结果就会越好。因此,数字建造工作应该把它作为重中之重来全面推进。

      对此,我有以下设想:一是将一切的建筑实体和数字关联,现阶段利用BIM技术可以初步实现这个目标,也就是将建筑模型对应的信息数字化。二是将每个建造活动和数字关联起来,现阶段通过BIM的4D可以快速有效地关联起来。三是将每一个阶段参与方的活动和数字关联起来,目前通过BIM协同管理平台能够比较好地做到这一步。四是将建筑各配件的物流管控和数字关联起来,现阶段通过物联网、二维码等相关技术手段,可以做好这个工作。五是将现场的各种管理工作与数字结合起来,通过智慧工地系统可以比较好地实现。六是将全体员工的工作成果和数字关联起来,实现全员用BIM信息,进而实现BIM技术贯穿到整个建设工程的始终。

      5G正在到来,预示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将越来越多地融入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在5G技术的支撑下,建筑工程数字建造的设想将会逐步扩展、推进,现有技术会得到进一步的修整、充实和完善。衷心希望,我们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能够快速地推进数字建造和智慧建造的工作,让中国建造助力中国梦早日实现。

西安国际会议中心全生命周期 BIM技术实践

      西安国际会议中心于2017年11月底开工,2019年7月底竣工落成,创造了21个月内完成了项目整体设计施工建造的优异成绩,较常规工程项目建设压缩了一年以上建设周期,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BIM技术在设计、加工制作、安装施工全过程的应用有效解决了建设过程的痛点,为项目多快好省建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设计阶段

      钢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阶段利用BIM技术进行结构方案展示和对比决策,表达节点细部构造及对建筑构造影响,通过建筑、结构、机电多专业前置碰撞分析和复杂节点细部构造分析及优化等,保证结构专业先行出图,保证现场抢工图纸进度需求。

      幕墙设计。在施工图设计阶段,一是进行结构、幕墙BIM整体计算模型分析,保证整体受力和变形的协调一致性;二是依托模型进行钢吊柱等构件优化分析;三是辅助关键细部构造节点设计;

      机电设计。BIM技术在机电工程设计过程中主要应用包括:一是指导机电穿桁架设计,二是通过对机电管线的避让和穿行优化,提升重要空间净高,营造建筑效果;三是通过机电、结构设计协调,进行碰撞检查及管综优化,指导对结构腹杆、桁架碰撞管线区域进行修改,实现机电管线与钢结构同步深化验证;四是进行细部管井碰撞区域研究及变更调整指导;五是辅助设计成果交底和深化设计复核。

      室内装饰设计。在建筑方案阶段,建筑方案设计单位提供室内装饰控制模型分区展示,提供重要装饰部位模型和技术指引,确保室内设计院对建筑造型关系理解透彻;在室内方案设计阶段,室内设计院提交会议中心室内装饰控制模型分区展示,便于效果确认;在室内施工图设计阶段,通过建立装饰面层控制模型指导施工图设计,指导墙面与地面构造设计。

      施工阶段

      钢结构工程。在工程实施阶段,一方面施工单位基于设计BIM模型进行节点深化分析和结构碰撞分析指导深化设计工作,同时完善BIM模型。另一方面利用BIM钢构施工方案部署、安装变形分析和关键过程施工模拟指导。

      幕墙工程。在深化设计阶段,一是通过深化BIM模型确认细部做法,优化分格;二是进行幕墙表皮BIM碰撞检查。

      机电工程。施工单位在设计BIM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指导深化设计工作。支吊架是管线安装的基础,且支吊架数量庞大、形式多样、标准不一,建模难度极大,计算困难,施工单位以开发的支吊架布置插件为基础,在本项目进行了BIM+支吊架的应用。同时进行标准化出图和现场装配化安装指导。

      室内装饰工程。深化设计阶段前期基于BIM技术进行场地测量扫描。利用BIM技术,进行室内精装修施工的定位放线及材料加工制作等,并助力最终完成专业综合后集成的多系统定位放线。

      运营阶段

      运营阶段主要是BIM智慧运营平台的建设和应用,结合项目场馆的功能特点和运营需求,实施过程先要确定系统功能模块、模型、信息、平台间数据交换内容及交互方式、接入弱电系统及需获取的信息内容,形成确定的BIM运维实施方案。

      BIM技术的应用让建筑行业从二维时代进入三维时代,展望未来,BIM+5G技术一定会实现对建筑行业推动数字化变革。我们将继续努力,将前期积累的BIM成果,延续到运营阶段,发挥更大的作用,力争将本项目打造成为工程建设项目BIM运用的经典案例。

BIM技术 驱动建筑业数字化转型

      两年前,在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建设中,集成了BIM技术、CIM技术、装配式建造方式等30多项国际先进建设理念。今年,雄安BIM管理平台第一标形成了爆炸式新闻,雄安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积极拥抱BIM技术。雄安的创新试验标志着中国城市建设正式开始进入“数字城市”时代,是中国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集中表现。

      作为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驱动力,BIM技术的发展收到了建筑业人士的广泛关注。在10月25日举办的第一届 BIM 技术高峰论坛会议中,我们发布了《中国建筑业企业BIM应用分析报告(2019)》。这本报告从2017年起连续编写,记录多年行业发展踪迹,总结和分析我国建筑业BIM应用发展趋势。诚如雄安所展现出来的,近年来BIM技术在我国施工行业的应用发展迅速。报告经过历时4个月的问卷调研,对31个省市868位BIM用户进行调研,从多个视角分析探讨2019年建筑业BIM应用现状、发展情况与趋势、BIM落地方法。

      通过对BIM中心人员和管理层人员为主要人群的调查发现,与2017年相比,今年应用BIM项目数量在10个以上的企业占比提升了将近一倍,从16.9%提高到33.07%。有58%的企业建立了企业层面的BIM组织。项目的技术、商务、生产三方面业务内容的BIM应用已经全部有所覆盖。应用率超过50%的应用点依然是技术管理中较为成熟的业务,包括碰撞检查、深化设计、专项方案模拟、投标方案模拟、图纸会审与交底等。

      对于企业在实施BIM中遇到的阻碍因素,缺乏BIM人才连续三年成为大多企业共同面临的核心问题,建立BIM人才培养机制是现阶段最迫切的事情。在调查中与互联网、移动技术、云技术、人工智能等的集成应用提高施工现场协同工作效率,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应用实现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分别占65.9%和75.35%,是BIM应用的主要发展趋势。

      放眼世界数字化转型浪潮,英国一直走在前列。英国政府201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建筑业也收到了数字技术带来的红利:2014年建筑业因为使用BIM技术费用节约8.4亿英镑。而国内却还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例如,认为BIM技术只适合用于标杆项目,对BIM技术成熟度认知不准确等。事实是,现如今我国的BIM技术已经可以在变更管理、方案管理、质量管理等一般项目所拥有的各个基础环节中应用,逐渐摆脱标杆化;而万达、龙湖、绿城等房地产名企作为建设方也已经走在施工企业前面,纷纷展开BIM技术应用探索。BIM技术应用越来越普遍,范围越来越广泛。

      正如报告中所说,BIM应用表现一种趋势:以施工阶段应用为核心,BIM技术与管理全面融合的拓展应用阶段, BIM应用从理性走向攀升;从施工技术管理应用向生产、商务等施工全面管理应用拓展;从BIM向BIM+智慧工地的集成应用拓展;从项目到企业,从施工阶段向建筑全生命期辐射。

      广联达在2018年提出了“数字建筑”的概念:利用BIM和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业务战略,它结合先进的精益建造理论方法,集成人员、流程、数据、技术和业务系统,实现建筑的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方的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从而构建项目、企业和产业的平台生态新体系。

      其中,BIM作为载体,将项目在全生命期内的工程信息、管理信息和资源信息集成在统一模型中,将建筑实体与虚拟建筑形成虚实映射的数字孪生,打通设计、施工、运维阶段分块割裂的业务,真正实现从设计到施工再到运维的全链条数据共享,让BIM的价值体现在建筑的全生命期。BIM技术是“数字建筑”“数字城市”乃至“数字中国”的数字化基础设施,驱动建筑业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健康发展。

BIM技术在被动房建造中的应用

      2019年10月9日,第23届世界被动房大会在河北省高碑店市举行,列车新城作为大会的核心示范项目受到了与会人士的极大关注,这个项目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体量的被动房社区,由龙湖集团开发建设,中天建设集团施工总承包。

      被动房包括了隔热保温、气密性、被动式窗户、无热桥、高效的热回收通风五大要素,要满足这些性能上的要求,设计、施工均有许多特殊处理,必须借助于BIM技术开展相关工作。

      深化设计

      在深化之初建立统一的建模标准及BIM应用指南,建立工序级精细化建模,创建被动房特有的族元素,制作部分关键节点做成施工工艺视频,深化工作主要包括特殊工艺深化、构造深化、机电深化、施工措施深化以及建模图审等内容。

      特殊工艺深化主要针对被动房的五大技术特点,充分运用BIM技术可视化功能,制作各类关键节点的施工工艺视频,实现工艺工序的模拟作业,增强技术人员对设计意图的理解,同时用于施工技术交底。另外BIM技术在各种工况下室内气流场分布规律的分析、各类管线走向优化以及各类预留预埋精准定位方面发挥了应用价值,从而实现各道工序的高标准和高质量。

      构造深化聚焦于被动房气密性、无热桥等技术问题,结合常规施工工法,在模型创建过程中即识别出质量控制难点,针对性开展“全剪外墙,结构拉缝,小墙垛、过梁一次浇筑,套管模块化一次预埋,层间接茬设企口,热桥由线到点”等深化工作,通过构造优化减少质量隐患。

      机电深化与一般项目相似,利用BIM技术进行管线综合,形成各专业平面布置图和预留预埋图,实现净高、排布、走向等方面的优化,被动房标准层设备管线相对较多,楼板里预埋的电管,特别是弱电、空调通风、消防系统、窗外遮阳等各专业管线很多,为避免风、水管支架后固定时破坏预埋管线,预埋管线要事先排布走向并精确预埋。

      施工措施深化主要针对实施方案中技术措施的优化,由于被动房对气密、保温等方面有苛刻要求,进行了模板、外架、安全防护等方面的深化工作,采用了三段式对拉螺杆、铝膜拉片、三角支撑式脚手架及机械锚固等技术措施,利用深化模型对采用的技术措施预埋件进行定位和材料统计。

      建模图审首先根据审图要点在建模过程中进行问题汇总,基于深化模型进行碰撞检查。对被动房来说由于错漏碰缺导致的一些返工将会引起致命的质量缺陷,因此在深化工作之后再次进行碰撞检查显得非常重要。

      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主要体现在技术、工程、生产和总承包这几个方面。

      技术管理的应用包括场地策划、技术交底和施工方案推演,确保现场马道、临时设施及大型设备等布置合理,通过工艺、方案的动画演示,对管理人员及工人进行交底,明晰设计意图,同时进一步优化技术方案和施工部署。

      工程管理包括质量安全管控,借助于模型与实际部位关联和管理流程信息化对质量、安全进行平台化管理,管理数据为人员考核、隐患分析等提供了客观依据。

      生产管理包括进度模拟和物资供给,通过模型与进度挂接,直观体现实际与计划进度的关系,利于及时调整关键工序以及资源保障提供。另外,整个社区较大,被动门窗、保温隔热材料等进行物资提量,按需控制材料进场,避免材料闲置、积压。

      总承包管理体现在协同,后期各分包队伍进场后利用模型进行场地分配,工作面移交以及质量安全问题的协调。

      借助于BIM技术应用,项目团队成功实现了项目管理目标,作为第23届世界被动房大会重要观摩项目,给全球专家、学者呈现了中国建造的精工之作,同时获得了世界最大被动式建筑社区的认证证书。

城市轨道交通BIM应用指南与实践

      在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保障数据安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BIM应用也经历从建模基础应用到BIM与GIS、大数据、智能化、移动通信、云计算、物联网结合应用的发展时期。在BIM快速发展过程中,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特点,如何建设数字轨道交通?如何有效地组织各方协同工作?如何将BIM应用于全生命期各阶段工作中去?各阶段应该建设精细度如何的模型?数据集成平台如何搭建?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为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16、2017连续两年组织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等单位,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如何开展BIM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并在北京、天津、石家庄、上海、兰州、西安、重庆、厦门、深圳等城市的轨道交通项目开展BIM应用实践,最终形成《城市轨道交通工程BIM应用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下面我结合北京地铁19号线1期BIM全生命期应用的具体实践,介绍一下《指南》的内容内涵和实践情况。


      该《指南》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BIM应用的组织模式、各方工作内容、各阶段BIM应用内容制定了详细要求,明确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生命期的BIM应用目标,对如何推动数字化建设给出了系统指导,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安全生产、提质增效、节能环保提供了有力支撑。《指南》明确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BIM应用的组织模式。建设单位统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阶段的BIM应用,根据需求制定技术标准体系、建立组织架构、建设BIM数据集成与管理平台(以下简称BIM平台)、组织和管理各参建单位的BIM应用工作。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设备供应单位、第三方监测单位、质量检测机构、风险咨询机构、材料供货商等参建单位,根据建设单位要求创建模型或提供信息,并利用模型和BIM平台开展相关工作。

      《指南》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BIM应用的模型创建、管理与应用做出了具体规定,明确了各阶段的BIM应用目标和内容: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应用BIM对设计总体平衡、运营功能、工程规模、工程投资等进行分析,验证项目可行性、落实外部条件、稳定线路站位、优化设计方案等;初步设计阶段:应用BIM对设计方案或重大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综合分析,协调设计接口、稳定主要外部条件;施工图设计阶段:应用BIM 对设计方案进行综合模拟及检查,优化方案中技术措施、工艺做法、用料等问题;施工阶段:应用BIM对工程施工方案开展虚拟建造,全面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对施工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等进行管理,提高施工信息利用的效率和效益。

      为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全过程BIM集成、传递、共享和应用,完成数字化交付,《指南》根据各阶段BIM应用需要对BIM平台的建设给出了指导性意见。从数据层、引擎层、服务层、应用层、访问层五个方面对BIM平台的系统架构给出了系统性建议,并对BIM平台的建设期功能和运营阶段功能拓展给出了详细的建议。

      根据《指南》规定,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竣工验收后,应在竣工验收模型中附加或关联满足政府管理部门资料归档要求以及支持线路运营维护的各类数据,向政府管理部门和运营单位进行数字化移交。

      数字成果将在城市轨道交通后期智能运维中继续发挥作用,并成为数字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建设数字中国意义重大。

中信大厦BIM综合应用

      中信大厦位于北京市朝阳区CBD核心区Z15地块,是中信集团的新总部。项目总建筑面积43.7万平方米,地上108层,地下7层,总高度528米,为北京市第一高楼。中信大厦是国内第一个由业主主导全生命期BIM应用的超高层项目,在中信和业投资有限公司的总体规划下,设计师团队在图纸设计过程中建立了与之相对应的BIM模型;而施工阶段继承设计阶段的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深化和部分替换,施工结束后将必要的过程信息和材料设备信息汇总;最终的竣工模型包含了运维所需要的所有信息,在基于BIM模型的可视化运维系统之中使用。

      项目建设启动之时,BIM在国内还处于新兴阶段,少有成熟应用,标准规范也无从谈起。因此,由建设单位牵头,BIM顾问及BIM主要实施方共同编制了《中信大厦BIM实施导则》,以此规定了BIM工作的组织架构、工作内容、技术标准、信息详表以及保障措施等内容,指导所有参与团队的执行。

      在实施过程中,设计师在当时较前瞻性地采用了二维、三维协同工作,以BIM完成参数化设计、性能化模拟,帮助团队攻克大厦造型复杂、建筑净空要求高、机电系统排布困难等诸多难题,并实现了图纸、模型的同步交付。

      进入施工阶段,施工总包方对全专业的模型进行了深化,超过100人的团队参与其中。凭借高精度的模型,团队完成了模型综合协调、施工方案模拟、数字化加工等9大应用,极大程度提升了项目的管理水平,保证了建筑的品质。其中,全专业综合协调一项累计完成52次,解决了6650项问题,通过软件自动计算与专业工程师综合审查相结合的方式,将硬碰撞和影响施工或运维的软碰撞提前消除,保证一步施工到位。

      在稳步推进BIM深化及协调应用的同时,运用三维扫描进行管理创新。BIM团队使用高精度三维激光扫描仪,在每层结构施工完成后,对其开展扫描工作。扫描获得的点云数据可以直接在电脑中查看,是现场影像的1:1真实还原,将这些“真实”的模型与“虚拟”的BIM模型相叠加,可以直接获得施工误差,准确判断质量缺陷的重点部位和存在的质量通病,及时纠偏,保证工程质量。

      践行生态优先的理念,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工厂预制化。工程钢结构用量14万吨,所有构件全部使用BIM完成深化设计。通过定制的钢结构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平台对构件的下料、运输、安装进行全过程追踪管理。优化排版取料顺序,实时更新材料精确位置,减少材料浪费,显著提高加工速度。

      项目完工后,建设单位牵头将BIM与建筑智能化集成管理系统(IBMS)、物业管理(PM)和设备设施管理(FM)有机结合,构建智慧运维云平台,实现对建筑的可视化、高精度的智能化管理。

      中信大厦在顺利完工的同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各参建方利用BIM技术在可视、协调、模拟方面的优势,有效地提高了设计质量和效率,在设计及施工阶段累计发现了12500余个问题,大量减少了可能发生的拆改和返工。据统计,现场变更数量较同类超高层建筑降低了70% ~ 80%。据测算,结合BIM对建筑空间进行的优化,为大厦增加了约7200平方米的净使用面积,优化了超过20个大型设备用房的机电排布,使得物业运维更加便捷,大量的构件实现场外加工或预制生产,有效减少了现场扬尘及污染,产生建筑垃圾仅为LEED金级评定标准的10%。这些成果是对项目建设团队的肯定、中国高质量建造水平的最佳证明。


分享到:

扫一扫 关注微官网